在近期于山東壽光舉辦的第三屆縣域電子商務峰會上,阿里研究院發布了《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報告》。
在報告中的農產品電商增長單元,陜西武功憑借縣域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超過65%的成績,獲評為2015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增長貢獻最大的五個縣之一。今天和大家分享陜西武功的案例。
地處于陜西省關中平原腹地的武功縣,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縣,總面積39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5萬畝,常住人口43.9萬人,是陜西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區之一。2013年,隨著全國范圍內縣域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的興起,在當年12月,武功縣正式開啟發展農產品電商之路。經過近三年時間的磨礪,如今,武功縣不僅走出了一條具有武功特色的電商發展新模式,還被確定為“陜西省電子商務示范縣”、“陜西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縣”、“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示范縣”。
武功,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是怎樣搶抓了“互聯網+”實施機遇,走出了一條“買西北、賣全國”的農產品電商發展之路呢?
發揮地緣優勢推動農產品電商發展
“做電商,一定要弄清楚為什么做電商。這一點,作為地方政府領導一定要想清楚。”武功縣縣長張小平向記者介紹,在武功發展農產品電商初期,首先做的一點就是讓縣內干部和群眾理解做電商是為了什么。
而選擇在2013年做電商的武功,其主要內核原因是:電商有經濟、有民生、有增收、有動力。“當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農村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而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發展農產品電商就順勢成為了擺在武功面前的不二之選。然而,農產品電商初期發展不順遂的現實卻使武功政府不得不剎住急速前進的腳步,去轉而思考,適合武功農產品電商發展的道路到底是哪一條。
“武功的地方特產雖然十分豐富,比如武功小麥面、獼猴桃、清水蓮菜、辣椒、大蒜等果蔬品種很豐富。但是,遺憾的是,當它們作為網貨銷售時,卻面臨著有的不夠賣,有的賣不出去的窘境。”張小平介紹,當嘗試利用電商這種新的經濟業態售賣傳統的農特產品后,這些產品就成為了網貨。而對不怎么熟悉武功本地農特產品的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們來說,有品牌背書的農特產品他們才愿意付錢購買。
可是,有品牌的農特產品量不夠,無法滿足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龐大需求,沒品牌的產品量雖大,但是卻得不到消費者們的認可。武功的農產品電商在這個時候,似乎陷入了一個看似無解的死循環。然而,當真正撥開思維盲點的迷霧后,一場屬于武功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很快到來。
“作為西部縣域,武功憑什么要做農產品電商?我覺得,憑的就是它的四點優勢。”張小平認為,武功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優勢,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新疆、青海和甘肅三省區東出的重要通道,東距省會西安約7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約5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隴海鐵路、西寶中線、西寶北線和省道107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此外,武功還有獨有的產業基礎優勢、獨厚的文化底蘊優勢和電商基礎優勢。”
把自身優勢羅列出來后,與其他發展農產品電商縣域走的“自產自銷”的路子不同,為了達到實現發展目標的目的,武功創新性地提出了“買西北、賣全國”的電商運營模式,并結合本地電商發展的實際情況,確立了“立足武功,聯動陜西,輻射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思路,奮力打造“西北電子商務強縣”。
“一般電商立足點是‘賣’,即怎么把本地產品賣出去,但武功同時提出了‘買’。”在張小平的認識里,“一買一賣”才是完整的電商經濟,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立足于這一點,武功采取“基地+公司+電商”形式,除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外,還輻射帶動陜北紅棗、雜糧,陜南茶葉、菌類、渭北蘋果、核桃,關中肉奶類和新疆干果類產品等30多類400多種特色農產品在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網絡平臺上交易銷售。
經過近3年時間的發展,如今,武功不僅穩坐西北農產品電商第一縣“交椅”,還借由農產品電商打通了縣域電商經濟業態,實現了產業鏈的完善發展。目前,武功縣共引進知名電商企業138家,帶動全縣電商日發貨4萬余單、日交易額400余萬元,年銷售額突破10億元。先后入駐物流快遞公司20余家,全縣發展淘寶網店600余家,電商創業人員近萬人,促進就業2.5萬人。農產品銷售在2015年阿里平臺縣域電商排名全國第七強、增速位列全國第四位。
多方合力促進網商良性成長
武功縣在自身區位和交通優勢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電子商務“買西北、賣全國”的戰略規劃,也就是在網上做“西貨東進的集散地”。在這一戰略指導下,近年來,武功縣成功吸引了大批電商與物流企業的入駐。陜西美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史海生表示,在2014年4月份,企業選擇從新疆遷址陜西武功,看中的就是武功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
“網絡要分銷,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時效。”史海生介紹,武功首重3公斤價格3塊5的物流成本在全國發展農產品電商的縣域中已是最低,此外,各大快遞企業紛紛來武功設立中轉站和來自武功政府的“給力”支持也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活水和生機。如今,比起剛到武功一天3000單的體量,和武功農產品電商協同成長的美農業績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平均每天的單量都會穩固維持在15000單左右。
和美農一樣,不少企業的負責人都覺得在武功做電商有一種在“家”的感覺,這不僅源于武功良好的電商氛圍,在另一方面,以政府驅動為主構建的農產品電商的健康循環也為企業良性發展帶來了諸多助益。
武功縣電商辦主任董書奇告訴記者,武功縣委縣政府從一開始就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此外,為了保障從新疆、寧夏等原產基地購買的初級農特產品質量,特此建立了兩個協會,即武功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協會和電子商務協會,負責特色農產品的普查、征集、展示、實體銷售及組織電商企業和個體網店交流信息、配發產品,指導個體網店對店面進行優化升級、統一發貨。
此外,武功還搭建了四大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孵化中心、檢測中心、數據保障中心和健康指導實驗室。并為入駐的電商企業免費提供辦公場所、注冊、傳遞貨源信息及上傳產品、培訓人員、無線上網等五個免費服務。
在武功農產品電商穩步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作為一雙無形的手,推動了企業和個體網商的向前發展??h長張小平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不應該大包大攬,而應做到適時引導,推動企業網商自主能動發展。對此,近些年,在網商和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武功政府利用閑置的辦公用房和廠房構建以功能性為區分的各大電商園區,集中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連片建設了運營孵化中心、物流園區、農產品處理檢測中心等電商園區。
另外,為了使電商更加深入人心,讓個體網商也獲得同樣公平的接觸互聯網的機會,武功縣還聯合淘寶大學一起舉辦講座培訓,并根據網商類型設立三大層次教學內容:即基礎層級(教會群眾基本上網開店技能)、中級層級(培育創業型個體網商)、高級層次(培養創業團隊)。此外,武功也與陜西省各大高校積極對接,簽訂合作協議,為武功當地的網商企業輸送電商人才。
原產地電商倒逼生態體系搭建
“武功的農產品電商之所以成功,關鍵在于它找準了自己的長處并努力發展。”在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魏延安看來,武功充分地將本地交通區位優勢發揮出來,繼而形成了洼地效應。
不過,在武功即將進入到發展農產品電商的第四個年頭后,一些相應的改變也提上了政府決策者的案頭。魏延安認為,武功現在已經進入到發展電商的中期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基礎的買與賣已不成問題,最為關鍵的還是要打造一個良好的電商生態體系。”
這也與武功縣縣長張小平的想法不謀而合。
雖然武功當年創新性地提出了“買西北、賣全國”的電商模式,但發展至今,一些隱憂也隨之產生。事實上,武功縣電商辦也已經意識到,當農產品電商在新疆、寧夏等產業基地發展后,武功的物流倉儲集散地效果可能會隨著它們電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衰弱。
“隨著其他原產地電商的崛起,武功這種集散地的貨源就可能會出現波動。”對此,魏延安認為,武功農產品電商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就是要把線上線下的產業聯動起來。“將產業基地和當地電商配套發展起來。”
張小平認為,電子商務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頭連著生產端,一頭連著消費端,通過電子商務這個橋梁,不僅能夠推動生產端與消費端有效對接,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方向,而且,還可以立足電子商務這個大數據平臺,在研判市場需求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主動改善和提升生產,通過新供給催生新需求、開拓新市場。
“因此,從今年以來,我們也逐漸把“買什么賣什么、賣什么造什么”作為推動電商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張小平介紹,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武功電商產品的本地化生產趨勢正在加快。
而下一步,武功還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在抓好市場對接的基礎上,通過電子商務這個數據平臺,引導產品按需生產,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引導龍頭電商企業把自有的熱銷產品放在武功生產,同時,積極引導這些企業把武功本地的特色產品根據市場需求情況進行商品化后,放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進而培育打造武功產品品牌。
另外一方面就是利用電商渠道優勢,精心包裝武功旅游、農家樂、武功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產品,推動這些產品在知名電商平臺、旅游網站銷售,開拓農旅結合的網銷模式。“此外,武功的電商系統也要盡快升級,創造一個穩固的電商生態體系。依托產業圈、服務圈、網上圈,使武功農產品電商更好更快地發展。”